山旮旯里的“黄埔军校”
朋友们,大家也许会认为军官学校就是不一样,各方面条件比起一 般学校要好得多。即使是一般学校也肯定会有整洁美丽的校园、有宽敞明亮的教室,教室里有黑板、桌凳和电视录像等设备,衣着漂亮的学生有课本和珍美的文具盒。现在,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、不足为奇的事情。可是,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革命前辈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,就曾创办过一所特殊的学校——红二团教导队。教导队后来在朱德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具体领导、精心组织下,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。这所学校跟今天的任何一所学校有天壤之别,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,以及红四军在宁冈创办的教导处,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干部培养的先河,为我党我军办好军事院校积累了大量办学经验,成为军事院校追根溯源的鼻祖,被誉为红军时期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1927 年末,“东固暴动”胜利后,东固工农革命军威震四方,邻近绿林武装纷纷投奔。1928 年初,赖经邦、曾炳春、段蔚林等根据形势,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,10 月改为中共东固区委。此前,根据省委决定,附近几县农军合并,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, 赖经邦任党代表,吴江任纵队长,队伍扩大到近 200 人。为了提高政治、 军事干部的素质,东固区委在东坑祠堂开办了干部训练班。1929年 2月,朱、毛率领的红四军与东固的红二、四团会师,休整期间,还安置了毛泽覃、 陈升日、谢维俊等300多名伤病员。毛泽覃、陈东日等红四军的优秀领 导干部一面养伤,一面帮助指导红二、四团和东固区委的工作。由于革命的发展,需要培养一批能适应工作的干部,3 月,按照红四军举办教导队的方式方法,在东固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,在东固螺坑办起了红二团教导队,又称东固教导队,也就是培养红军军官的学校,陈东日担任队长。6 月,按赣西南特委指示,红二、四团集中在东固整训,遂将红二团教导队改为红二、四团教导队,由李介思任队长,肖龙章任支部书记,陈东日任政治部主任。那时教导队学员叫学兵,教导队的学兵增至 180 多名, 这些人中文盲、半文盲占多数,他们没进过校门,对教导队开初有点神秘感,认为进教导队很了不起,教导队条件也一定十分舒服。可是,一 进教导队吃惊了,在破旧的祠堂里,连坐的凳子,吃饭的桌子,睡觉的床铺都没有,更无上课时的黑板、教具、教材等。再大的困难也没难倒红军战士。他们用大石板竖起当黑板;用火烧后的木炭条当粉笔;用石块、 砖头垒起架上门板或木块当桌子,没凳子干脆席地而坐。学兵们开玩笑 说这根本不是学校,的确,这可能是世界上罕有的学校。但是,艰苦的教导队生活,学兵们学到了任何学校学不到的东西,锻炼了他们特殊的 本领。
当时,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,搞不到教材,上课没有课本,教员就想方设法,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回忆出来教给学兵们。在教导队里,学政治、军事、文化,还学点唱歌,地理、历史常识。如《国际歌》《红军跑步歌》《十送红军》就是当年学的;“打倒帝国主义!”“打土豪、分田地!”“共产党万岁!”“扩大红军!”“欢迎白军士兵反水过 来当红军!”等标语读、认、写也是那时“启蒙”的 ;早晚还练习队列、 刀枪等军事本领和一些粗浅的兵法。遇到战事紧张时还得随时随地上战场。在这里,学兵们会认,会读,写就更容易了,没笔没纸,每人准备 一段柴梗在地上写,严格来说是划。有的学兵弄一些细土或沙,铺平后用手指在上面“写”字,可反复使用,既便当又廉价。有了这些划字的基础,弄到纸笔真写时,也就触类旁通了。天冷,大家围着火,听教员 讲“三国”、“水浒”、回忆井冈山斗争和东固暴动张辉瓒的故事。还有的几个学兵一起,你划一字,他认;他报一字,你划,大家相互比赛、“测试”,这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。学兵们真也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全身心投入学习。一般学时为三个月或半年。据原成都军区司令员,梁兴初中将(青原区文陂人)回忆,他已上过几年私塾,识些字,在学手艺时又有长进, 有点基础,他只学过 3 个月就下红军连队当副连长,半年后当连长。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,任昌辉少将(青原区值下人),学习前任班长,学习半年后调任红一方面军二十军三十六师一○七团二连连长。据原海军后勤部副部长,享受正兵团级的蔡长风少将(青原区富滩人)著的《征途漫忆》一书写道,他派到红军学校学习 3 个月,便奉命调到三十六师供给处任粮服股长,负责 6000 多官兵的吃穿问题,从此,开始了他漫长的军队后勤管理生涯。
1929 年 9 月,红二、四团教导队由东固螺坑迁到富田陂下,开始改 称为红军学校。1930 年2月,在“二·七”会议上,根据红军发展需要, 决定建一所规模更大些的红军学校。毛泽东把要求回红四军的陈东日留 下来,因陈东日有办学经验。这所学校正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,学兵改称学员,校长是毛泽东兼任,陈东日任教育长,教育长下设政治和军事两种教官,教官大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。期间,毛泽东曾多次亲自到陂下敦仁堂红校给学员授课。100 多名学员分成步枪兵、迫击炮兵、特种兵三个军事大队,大队下设了中队,分队和小队。学校党组织为校委会, 直接受赣西南特委领导。校委会下设支部,支部下设小组。课程设置与教导队同,学校还配有各种枪支 200 多条,供学员们实习,或战时用。
1930 年6月,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又从富田陂下迁到陂头的永慕堂, 改称为赣西南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,前期朱德任校长,毛泽东任政委, 陈其涵任教育长,陈东日任学生总队长,这时学员增加到 600 多人。设立了军事大队 5 个、政治大队 1 个、开设了军事、政治、医学三个专业。红四军离开赣西南后,李文林当校长,金万邦任校委书记,不久由陈东日继任校长兼校委书记。陈东日可说是位红军军官学校创始人之一,的确功不可没。
陈东日(1902—1931)湖南宜章人,1926 年参加北伐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1928 年 1 月参加湘南起义,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党代表,在井冈山上任红四军三十二团党代表,1929 年 2 月以后一直从事红军学校的 领导工作,后任红二十军政委等职,可惜富田事变被错杀。陈东日创办红军学校很有建树,朱德、毛泽东、曾山等对其充分肯定,高度赞扬。
根据敌情变化和战斗需要,红三分校先后迁往吉安城内外、永阳等地, 1931 年末又与红军随营学校合并成为更大的红军学校。这所学校,曾几 易名称,几迁校址,条件十分简陋,但为我红军建设、发展起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,在我党、我军历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。